湖泊藍綠藻污染防治,遙感技術來助力
2020-11-19 點擊:
藍藻又稱藍綠藻,是一種最原始、最古老的藻類植物,現在已知1500多種,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主要為淡水產。有少數可生活在60℃至85℃的溫泉中,有些種類和真菌、苔蘚、蕨類及裸子植物共生。在一些營養豐富的水體中,有些藍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加劇了水質惡化,對魚類等水生動物,以及人、畜均有較大危害,嚴重時會造成魚類的死亡。
此外,深海作為天然基因資源庫,無疑蘊藏著巨大的應用開發潛力,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在深海生物勘探、深海生物學基礎研究、深海微生物資源庫規范化建設、生物資源應用潛力評估與開發利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多項成果。
我國宋開山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研究員段洪濤、施坤等通過衛星遙感與實際布點相結合,構建遙感模型計算水體透明度、葉綠素、總氮和總磷含量,以此監測湖泊和水庫的富營養化程度,還可以估算藻毒素的含量。
其創新點是在模型中加入關鍵變量——藍綠藻中所特有的指示性色素藻青蛋白。藻青蛋白既有很好的光譜特性,能被遙感技術識別,又能準確反映藍綠藻濃度,提高遙感技術測算藍綠藻濃度的準確性,也是估算藻毒素的關鍵。
此外,還有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水環境遙感學科組研究人員,采集兩千多個水體樣品,再結合遙感數據,構建了一種新的基于紅藍波段比值的估算水體透明度遙感模型,首次實現30米分辨率全國湖泊水體透明度遙感反演(運用傳感器/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的輻射和反射特性的探測),這也從一定層面上驗證了遙感等技術在地理環境監測方面所具備的應用價值。
從目前遙感技術發展情況來看,遙感技術可按搭載傳感器的遙感平臺、遙感探測器的工作方式以及遙感探測的工作波段等劃分為不同類別。遙感空間領域劃分為: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遙感。
我國的遙感技術已經形成了一個從地面到空中,乃至從信息數據收集、處理到判讀分析和應用,對全球進行探測和監測的多層次、多視角、多領域的觀測體系,成為獲取地球資源與環境信息的重要手段。而在治理土地荒漠化進程中,遙感數字圖像技術也隨之發展。